的《夏本纪》《殷本纪》,夏朝传国共十七代,商朝则三十代。商朝的世数所以多于夏,大约是因其兼行兄终弟及之制而然。后来的鲁国,自庄公以前,都是一生一及,吴国亦有兄终弟及之法,这亦足以证明商朝的起于东方。商朝的事迹,较夏朝传者略多。据《史记》:成汤以后,第四代大甲,第九代大戊,第十三代祖乙,第十九代盘庚,第二十二代武丁,都是贤君,而武丁之时,尤其盛。
周朝的始祖名弃,是舜之时居稷官的,封于邰。历若代,至不窋,失官,奔于戎狄之间。再传至公刘,居邠,仍从事于农业。又十传至古公亶父,复为狄所,徙岐山。邰,旧说是今陕西的武功县。邠是今陕西的邠县,岐是今陕西的岐山县。近人钱穆说,《左传》昭公元年说金天氏之裔台骀封于汾川,《周书·度邑篇》说武王升汾之阜以望商邑,汾即邠,邰则因台骀之封而得名,都在今山西境。亶父逾梁山而至岐,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县,岐山亦当距梁山不远(见所著《周初地理考》)。据他这说法,则后来文王居丰,武王居镐,在今陕西鄠县界的,不是东,乃是西上了。河、汾和渭域,地味最为沃,周朝是农业族,自此向西拓展,和事势是很合的。
本章尚未读完,请击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然周朝此时颇有新兴之气。周公自己东征,平定了武庚和叔、蔡叔,灭掉奄国。又使其伯禽平定了淮夷、徐戎。于是封周公于鲁,使伯禽就国,又封大公望于齐,又经营今洛之地为东都,东方的旧势力,就给西方的新势力压服了。
古公亶父亦称太王,周至其时始盛。传幼季历以及文王,《论语》说他“三分天有其二”(见《泰伯篇》)。文王之武王,遂灭纣。文王时曾打破耆国,而殷人振恐,武王则渡孟津而与纣战。耆国,在今山西的黎城县,自此向朝歌,乃今天井关南的隘;孟津,在今河南孟县南,武王大约是今潼关到此的,这又可以看周初自西向东发展的方向。
商朝的都城,是屡次迁徙的。第十代仲丁迁于隞地,在今河南荥泽县(隞,《书序》作嚣,《书序》不一定可信,所以今从《史记》。隞的所在,亦有异说。但古书皆东周至汉的人所述,尤其大多数是汉朝人写来的,所以用的大抵多是当时的地名,所以古书的释地,和东周、秦、汉时地名相近的,必较可信。如“隞”即“敖”,今之荥泽县,为秦、汉间敖仓所在,以此释仲丁所迁之隞,确实就较大些。这是治古史的通例,不能一一说,特于此发其凡)。
然武王虽胜纣,并未能把商朝灭掉,仍以纣地封其武庚,而使其弟叔、蔡叔监之。武王崩,成王幼,武王弟周公摄政,、蔡和武庚都叛。据《周书·作雒解》,是时叛者,又有徐、奄及熊、盈。徐即后来的徐国,地在泗域,奄即后来的鲁国,熊为楚国的氏族,盈即嬴,乃秦国的姓。可见东方诸侯,此时皆服商而不服周。
周公平定东方之后
第十二代河亶甲居相,在今河南黄县。第十三代祖乙迁于邢,在今河北邢台县。到盘庚才迁回成汤的旧居亳殷。第二十七代武乙,复去亳居河北。今河南安县北的小屯村,即发现甲兽骨之,据史学家所考证,其地即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所谓殷墟,不知是否武乙时所都。至其第三十代即最后一个君主纣,则居于朝歌,在今河南淇县。综观商朝历代的都邑,都在今河南省里的黄河两岸,还是汤居郼,营洛之的旧观。周朝的势力,却更西北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